大多数制造企业虽已较早实施了ERP等管理软件,但仍然存在信息孤岛、生产管理模式落后,未实现接单排产的精益生产模式等长期未能解决的痛点,面临向智能制造转型的极大挑战。
分类 | 传统制造 | 智能制造 | 智能制造带来的改变 | 智能制造带来的价值 |
---|---|---|---|---|
设计 |
· 常规产品 · 面向功能需求设计 · 新产品周期长 |
· 虚实结合的个性化设计,个性化产品 · 面向客户需求设计 · 数值化设计,周期短,可实时动态改变 |
· 设计理念与使用价值观的改变 · 设计方式的改变 · 设计手段的改变 · 产品功能的改变 |
· 整合资源效率 · 增强灵活度 · 提高效率 · 实现透明度 · 更短的决策流程,及随 之而来的更快速的反应 · 提高稳健性 · 降低复杂性 · 改善沟通与协作能力 |
加工 |
· 加工过程按计划进行 · 半智能化加工与人工智能 · 生产高度集中组织 · 人机分离 · 减材加工成型方式 |
· 虚实结合的个性化设计,个性化产品 · 面向客户需求设计 · 数值化设计,周期短,可实时动态改变 |
· 设计理念与使用价值观的改变 · 设计方式的改变 · 设计手段的改变 · 产品功能的改变 |
|
管理 |
· 人工管理为主 · 企业内部管理 |
· 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 · 机器人与人交互指令管理 · 延伸到上下游企业 |
· 管理对象变化 · 管理方式变化 · 管理手段变化 · 管理范围扩大 |
|
服务 | · 产品本身 | · 产品全生命周期 |
· 服务对象范围扩大 · 服务方式变化 · 服务责任增大 |
智能工厂——高效、节能、环保、舒适的人性化工厂。具有自主能力,可采集、分析、判断、规划,全程信息可视化。具备自我学习、自行维护能力,实现了人与机器的协调合作,其本质是人机交互。能实时感控、全面联网、自动处理、辅助决策、分析优化。传统工厂致力于解决产能、产品标准化、产品质量和产品成本等问题,智能工厂则解决全过程辅助决策和优化、满足产品个性化需求和提高生产灵活性等问题。智能工厂的形成是自下而上的过程,即人和智能设施、智能管理形成智能工序。企业推行智能化不是目的,而是手段,目的是要通过新的技术体系构建新形式的智能工厂,最终解决工厂管理的业务问题并应对未来的新业务形态。
是解决企业内部信息孤岛的集成,所要追求的就是在企业内部实现所有环节信息无缝链接,这是智能化的基础。
是企业之间通过价值链以及信息网络所实现的一种资源整合,是为了实现各企业间的无缝合作,提供实时产品服务。
围绕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价值链创造,通过价值链上不同企业资源的整合,实现从产品设计、生产制造、物流配送、使用维护的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和服务。
技术顾问
软硬集成
系统实施
平台架构
智造赋能
人才赋能
目标:状态感知、实时分析、科学决策、精准执行、系统自治
智能工厂规划与实施落地项目——示范性无人关灯工厂
某工厂,为响应市场需求及集团内部推行智能制造并建立示范工厂的要求,组织集团内外部的专家技术团队,着手蓝图规划及智能工厂顶层设计、实施落地详细计划,目前该工厂已经实现关灯无人化,并成为行业领先的示范性智能工厂。
针对拥有众多标杆线(机构件、SMT、整机组装等)的工厂,运用精益思想,采用智能网络和机器人,建设数字化工厂,实现设备自动化、制造智能化。既满足工厂“少样多量”的生产模式,又满足“多样少量”、“柔性制造”的生产模式。达到了信息互通互联、上下一致透明的目标,本着先头脑+中枢,再四肢的建设思路,通过建设示范性关灯工厂的模式来建立富有特色的“工业4.0”建设标准,为全面实现“智能生产”树立标杆。
导入实施的系统:TPM、MES、QMS、WMS、DCS、TDK(BI/BD)等。实现了系统间的高度集成,消除了原工厂的众多信息孤岛问题,实现了真正的决策层、管理层、执行层的信息透明化、决策高效化、管理无死角、执行精准、工厂运作高度流畅。